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,说强如诸葛亮,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股盈汇,他一生之中,唯独算不准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,每次遇到这个人,都会感到非常棘手。
这个说法听起来非常吸引人,毕竟给“完人”找点瑕疵,总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那么,问题来了,这个让诸葛亮都感到头疼的曹魏大将,究竟是谁?是我们熟知的司马懿,还是另有其人?
那个“算不准”的曹将存在吗?
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化形象,确实塑造了很多被他智商碾压的对手。

但如果我们翻开陈寿的《三国志》以及裴松之的注,还有各类权威的史料分析,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:没有任何明确的史料记载,说诸葛亮对曹操麾下某一位特定的大将做出了根本性的“误判”,并因此导致了什么灾难性的后果。
当然,诸葛亮北伐期间,确实遇到了很多强劲的对手。
比如曹魏的宗室名将曹真,他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就曾有效组织防御,并击败过蜀汉的偏师。

还有在街亭大败马谡的张郃,以及后来与诸葛亮在渭水两岸长期对峙的司马懿。这些人都是一时之名将,给蜀汉的北伐事业造成了巨大的阻碍。
但是,这种战场上的胜负交锋,更多是双方综合国力、战略部署、临场指挥的较量,很难将其归结为诸葛亮单方面对某个人“算不准”或者“看不透”。
从历史记载来看,诸葛亮对于他的对手们,评估是相当谨慎和准确的。比如他对司马懿的评价就是“畏蜀如虎”,他非常清楚司马懿用兵谨慎、善于坚守的特点,所以才有了后来“上方谷”诱敌深入的计策。

因此,那个传说中让诸葛亮“算不准”的曹魏大将,在正史中其实是一个“不存在”的人物。
那么,这就奇怪了,既然在曹操阵营里找不到这个人,难道“诸葛亮算错人”这件事本身就是空穴来风吗?其实不然。
不在敌营而在帐下股盈汇
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期间,街亭之战爆发了。而那个被他“算错”的关键人物,就是他亲手提拔、寄予厚望的参军马谡。

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可以说是他准备最充分、形势最有利的一次。大军出祁山,魏国朝野震动,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纷纷响应,关中地区岌岌可危。
在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下,一个名叫“街亭”的小地方,成为了整个战局的咽喉要道。
守住街亭,蜀军就能继续向东挺进,威胁长安;一旦街亭失守,整个蜀军主力的后路就将被切断,后果不堪设想。
派谁去守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呢?当时蜀军帐中,宿将如云,比如身经百战的魏延、吴壹等人都是可用之才。然而,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:他力排众议,选择了马谡作为先锋主将,前往镇守街亭。

诸葛亮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?因为马谡这个人,才气过人,尤其擅长军事理论。他经常能和诸葛亮彻夜畅谈兵法,很多见解都深得诸葛亮的赏识,被引为知己。
诸葛亮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,希望通过这次实战机会,让他一战成名,将来好接替自己。
可他完全忽略了一点,马谡只是个“理论家”,缺乏临阵实战的经验。就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,都曾特意叮嘱过诸葛亮: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”,但这句临终遗言,显然没有被当时的诸葛亮放在心上。
结果,这场豪赌以惨败告终。

马谡到了街亭,完全不顾“当道下寨”的部署,自作聪明地将大军驻扎在远离水源的山上,犯了兵家大忌。魏将张郃一来,立刻切断了蜀军的水源,然后四面围攻。
山上缺水的蜀军不战自乱,最终全线崩溃,街亭失守。
事后,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,上演了那出著名的“挥泪斩马谡”,并上表自贬三级。
丞相的“灯下黑”股盈汇,为何会看错马谡?
诸葛亮一生识人无数,为何偏偏在马谡身上栽了这么大一个跟头?
因为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现实压力。我们都知道,蜀汉的辉煌,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刘备时代那批文臣武将的基础上。

但到了诸葛亮主政时期,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黄忠、赵云等“五虎上将”相继离世,法正、庞统等顶级谋士也英年早逝。人才的断层,让诸葛亮感到了巨大的压力。他迫切需要培养起新一代的将领和接班人,来支撑蜀汉未来的事业。
而马谡,能言善辩,理论功底扎实,看上去正是一个理想的培养对象。
这种“爱才心切”的心态,可能让诸葛亮在考察马谡时,不自觉地放宽了标准,出现了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的认知偏差。

诸葛亮本人就是一个顶级的战略理论家,《隆中对》就是他理论能力的最好证明。
可能让他错误地认为,一个能和他谈论高深兵法的人,也一定能将这些理论完美地应用到实践中。
他忽略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,战场瞬息万变,绝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。
可能也与诸葛亮“事必躬亲”的行事风格有关。诸葛亮凡事喜欢亲力亲为,对下属的指令也极为详尽。

他可能认为,自己已经给马谡制定好了完美的作战方案,马谡只要照做就行了。他没有算到的是,马谡是个自负且不听劝告的人,根本没有严格执行他的命令。
可以说,对马谡的误判,是诸葛亮在人才培养、识人辨才以及个人行事风格上的一次集中性失误。
这次失误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也让他从“神坛”上走下,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“人”的一面。
被“错过”的猛将魏延
除了马谡,诸葛亮还“算错”过一个人。这个人,就是以勇猛著称的大将魏延。很多人认为,诸葛亮不仅“算错”了马谡,也“错过”了魏延。

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,镇守汉中多年,战功赫赫,是蜀汉后期独当一面的大将。
他性格高傲,但用兵果敢,富有创造性。其中最著名的,就是他曾向诸葛亮提出的“子午谷奇谋”。
他建议自己率领一支精兵,从险峻的子午谷秘密出击,直捣长安。这个计划风险极高,但一旦成功,收益也同样巨大。
然而,这个大胆的计划,被一生用兵谨慎的诸葛亮当场否决。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,属于“悬危之计”,不如走大道稳扎稳打。

从此之后,在历次北伐中,魏延虽然也被委以重任,但始终感觉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。
最终,在诸葛亮去世后,魏延与长史杨仪的矛盾爆发,被安上了“谋反”的罪名,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。
对于诸葛亮处理魏延的方式,后世史学家的评价也分为两派。一派认为,诸葛亮对魏延存在偏见和戒心,未能人尽其才。他的谨慎压抑了魏延的勇猛,错失了可能改变战局的机会。
如果他能给魏延多一些信任,蜀汉的北伐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。
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,诸葛亮的决策是理性的。作为蜀汉的擎天白玉柱,他输不起。

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,更是政治宣言,稳妥是第一要务。“子午谷奇谋”的赌博成分太大,一旦失败,蜀汉将损失一名大将和一支精锐部队,这是国力本就孱弱的蜀汉无法承受的。
他不用此计,是从全局和国家命运出发的审慎考量,而非个人偏见。
所以,从种种来看,诸葛亮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神,他终究不过是个肉体凡胎,也会犯错。
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